徐州师范大学前身是 1956 年经国务院批准、始建于无锡市的江苏师范专科学校。为了改变苏北地区教育落后的局面,优化江苏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1958 年学校北迁徐州, 1959 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当年起招收本科生,是当时苏北地区惟一的一所本科高校。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关心我校,指示: “ 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 ” 。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 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同年获得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 年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04 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早在 80 年代中期,学校积极推动联合办学,增强办学实力, 1983 — 1998 年与原国家煤炭部实行联合办学,人才培养的服务面辐射到全国 15 个省、市、自治区; 1985 — 2000 年与徐州市联合培养公寓定向生,为徐州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从 1993 年起,与澳大利亚狄根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在江苏省较早地开辟了跨国联合培养的新路子。学校着眼于发展,于 1985 年购置了 400 亩发展用地,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新校区。 1989 年,成立于 1984 年的第二个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 1999 年徐州工业学校并入,组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工学院,学校成为当时江苏省在校生规模逾万人的五所省属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 4 个校区。校园占地 2,438 亩,校舍面积 82 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 188.6 万册,固定资产总额 10.88 亿元。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律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体育学院、音乐系、美术系、信息传播学院、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工学院、国土信息与测绘工程系等 18 个院系,另有 “ 两课 ” 教研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直属教学单位。现有 26 个硕士点、 55 个本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研究生 748 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20,236 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类毕业生 73 , 000 余名。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 家廖序东 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吴奔星 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 家王进珊 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吴汝煜 教授,教育家 刘百川 教授,心理学 家张焕庭 教授,历史学 家臧云浦 教授,地理学 家罗其湘 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在现有的 1,255 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双聘),教授 14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5 名)、副教授 319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132 人,具有硕士学位者 441 人。 1 名教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 名教师被授予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 29 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8 名教师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 名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首批教学名师称号; 12 人为省学术带头人, 41 人次为省政府 “ 333 培养工程 ” 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16 人为省教育厅“青蓝工程” 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21 人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校级重点学科 26 个,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建设学科 5 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 4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 个。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2000 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般课题 34 项,省部级重点课题、一般课题 244 项,重大横向科研课题 50 项,经费 3896.5 万元;出版著作 343 部;发表论文 5,983 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57 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 2002 年、 2003 年 SCIE 收录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 75 、 82 名,师范类院校第 13 、 14 名。据 2004 年初步统计,署名我校的 SCIE 收录论文数较前两年又有明显增长。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10 个,省级优秀课程 34 门(次),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省级教学实验中心 1 个。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我校学生荣获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冠军等多项大奖。校女子足球队 2003 年、 2004 年连续两次荣获 “ 飞利浦 ” 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冠军。校大学生辩论队连续两次荣获江苏省高校辩论赛冠军。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 —— 理想杯。 1995 年以来,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九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是全国首批 200 所 “ 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 之一,先后接收了来自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的留学生。
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行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注重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确保各项事业协调共进、健康发展。自 1988 年以来,学校已连续八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 “ 江苏省文明单位 ” ,三次被表彰为 “ 江苏省文明学校 ” , 2001 年被授予首批 “ 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 光荣称号。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若干学科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开放式、高水平新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