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两所具有 60多年办学历史、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办学声誉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于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法、文、艺,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蕴藏着勃勃生机与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等学校。
学校占地 2200亩,建筑总面积53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位于重庆大学城占地1500亩的新校区东邻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2万多平方米,藏书226万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 15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专任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教授541人,博士231人、硕士及以上比例达90%,省(直辖市)级以上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共16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24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20000余人。学校依托石油、冶金行业办学,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坚持以“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载文载道、为国为民”为办学宗旨,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确立了要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
学校现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和安全工程领域两个专业硕士点,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体育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安全工程、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艺术设计等 46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中,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自动化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此外,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市级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2个、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液压传动技术》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打开石油的天窗》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还建有市级教学团队 9个、市级精品课程8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市级“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英国爱伯斯特维斯大学、加拿大劳里埃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 30余所国(境)内外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武钢、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协议。
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了国家 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一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项目研究,学校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及省部级科学进步奖52项,授权专利155件,有1100余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检索和收录,年科研经费超亿元。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依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环境,先后为社会输送了十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体育文化节和民族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活动,以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青年成才”主题系列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丰富多彩。学生先后在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体育竞技舞蹈等相关竞赛中获得了 400余项国家级奖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十二五”发展期,学校继续坚持党的办学方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推进强本建硕、打造学科特色、扩大合作开放、合力造就名师、凝炼大学文化为重点任务,奋力谱写学校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为早日建成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